“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主题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栏 > 正文
关于敬业初级中学创建班级育人共同体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0-11-11    发布人:张宝琴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今年是我校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时间节点上,基于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基于教育现代化学校特色发展和中小学德育指南落地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我校提出了创建“班级育人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的新教育模式。它是指建立在“全面育人、立德树人、诗情画艺”理念基础上,以班集体为核心,有着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和育人共同追求的,由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多方资源合作多赢的共同体。

因此近期我们面向教师、家长、学生等创建“共同体”的全体参与者,开展了问卷、座谈等不同维度的调研。最终学校将把本次调研的成果运用于实际发展中,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一、现有的优势

1.各级联络网络健全且运行高效。此次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通过学校、家长等微信群开展。共回收58份教师问卷参与度达96.67%410份家长问卷参与度达88.17%421份学生问卷参与度达90.54%。其中教师问卷在下发当天920日就完成57份,家长问卷也在920日当天完成197份,学生问卷下发当天完成186份,可见学校从校级到教师个体、从年级班级到每个学生和家长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联络网络,基本能做到第一时间沟通和响应,完全具备创建“共同体”的组织架构。

2.各类人群思想认同并愿意贡献智慧和力量。100%的教师、95.37%的家长、99.29%的学生认同创建“共同体”,愿意积极参与到创建中,例如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愿意为班级提供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共同参与学校的学业质量保障工作等,高达95.37%的家长欢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进行家访等;90%以上的学生愿意用努力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行动实现班级共同愿景;84.48%的教师愿意和班主任一起开展联合家访。这些都将是创建“共同体”的思想保障。

3.师生、家校等学校关系均比较融洽。从前面1提到的教师、家长、学生对于问卷的快速反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家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彼此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此次问卷中家长对年级教师的满意度达到100%,其中非常满意达70.49%,每学期能够和老师沟通的家长有80.98%71.97%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很亲近;93.1%的教师认为自己和任教班级学生关系融洽、很受喜爱。设想中“共同体”的运作将由“生生”、“师生”、“师师”、“家校”、“校社”这些子共体组成,他们都需要相互作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所以和谐的校园关系正是“共同体”创建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

4.学校已有教育教学制度或模式贯彻落实有效。超过75%的班主任能够严格落实学校德育部门假期家访要求。81.03%的教师参与到任教班级特色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也是我校上学期开始实施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即时效果。近100%的教师认同学校以做预测、订指标、行诊断、施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学业质量保障机制,并取得实效。而所有这些学校以往工作推进的经验都将为“共同体”的创建提供范例。

5.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长和学生综合素质都有整体性上升。我校家长中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达63.42%,其中还有2.68%的研究生学历;仅17.56%家长为初中学历。家长对于学校的需求也从单一的学业成绩转变为亲子沟通、青春期教育、个性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社会实践等综合诉求。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择友标准都有比较明晰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愿意和“品德好,会沟通”“能帮助、关心其他人”的伙伴相处。家长和学生都比较推崇新科技手段的运用,本次问卷就大都通过手机微信完成,也希望多运用电话、网络等便捷、快速的新科技方式家访。由此可见家长和学生都具备接受新生事物的快速反应能力,相信“共同体”的创建和实施也必定能够迅速落地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1.各年级家长认知和关注点分布不够均衡。在此次问卷参与家长中,六年级和九年级参与度比较高分别达90.79%101.19%(按照学生数一对一计算),这也符合起始年级和毕业班的特点,相比之下七八年级家长积极性有待调动。而“在希望学校能给予家庭教育方面哪些指导?”中,毕业年级和初高中学历家长比较关注提高学习成绩类,其他家长则更关注学生青春期教育等。

2.教师、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与家长间的主动合作尚未达成。任课教师与家长联系时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反映孩子上课、作业情况和学习成绩,还缺少“五育”并举的意识和举措,容易和班级育人目标产生冲突。

3.教师中还存在形式上的“共同体”,只是迫于制度约束而被动参与,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建设。在教师问卷最后“请对‘班级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一栏中,37份为空,其他有文字表述的也只是比较敷衍的空话,更有甚者把“共同体”创建等同于分担班主任工作从而提出工作量计算的疑问。

4.教师的自我认识与学生认识不匹配。93.1%的教师认为自己和任教班级学生关系融洽、很受喜爱,但认为自己和老师很亲近的学生只有71.97%。学生最喜欢“风趣幽默型”教师,其次是“温柔可亲型”和“认真负责型”教师,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私奉献型”好老师反而是学生最不喜欢的。造成这些认知差异的原因正是我们要寻找、分析并解决的痛点。

三、解决的对策

一般而言,面对新事物观念的转变总是滞后于行为的转变。任何一项创建措施的实施,在没有形成统一观念的前提下,必然基于细致严格的制度约束。当然也不能永远依靠制度的束缚。在“共同体”创建初期,师生的理念在没有完全转化的情况下,制度性的约束是帮助师生共同建立新的管理氛围的最佳途径。所以必须继续以学校推进项目,以本次调研作为基础数据,明晰优势并形成互补,进一步召开各层面座谈会,实现思想统一、形成共识,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在推动“共同体”建设中了解自己的作用,发挥自己的能量。比如先从学生干部开始,各班中队委员组织中队成员,从学生视角客观、全面地分析班级情况,找优势、查不足,进而在全班讨论商榷班级的共同愿景,制定班徽、班名;其次,从学习生活要求、学习习惯、学业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制定目标规划;最后,围绕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举措。

制度性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班级向“集体管理”的方向发展,但并不能促使其形成共同体。完善的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若思想的建设不能跟上,那班级仅仅只能沦为形式化的共同体。因此创建发展阶段,通过探讨“共同体”的文化符号,形成班级核心价值观,提升学习品质来形成全面的质量观,保证学生身心素养和谐发展,精心设计有效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等创建内容;在过程中转变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保障机制,激励教师用真挚的教育情怀滋养初心,用经营的理念建设班级,汇集各方力量,通过“共同体”创建和实施,真正落地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家长、学生真正将自己放在“共同体”中,成为具有强大自主性的主体,最终实现班级共同的美好愿景。比如正在组建中的“年级家长志愿者”团队,这些家长志愿者们将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大型活动,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们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家长课堂”,为其他家长分享育儿新理念。最终由他们带动其他家长转变观念,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学校、教师、学生一起,为实现班级的美好愿景而共同努力。

相信在“共同体”创建中,成长和进步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家长和学校。推广共建理念、明确共建方法、探索共建途径。从班级育人共同体入手,进而打造年级育人共同体,实现学校育人共同体。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让教师体验到成长与成功的快乐,使家长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学校办学内涵得到更明显的提升。期待在“共同体”成长中最终孕育出每个人的“诗情画艺”。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