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是敬业初级中学社团文化节开幕式,也是“我在上海长大”未来小记者创作大赛启动仪式。这项活动由语文教研组负责,教研组长李老师在新成立的校电视台致倡议书。她用多年前立波啤酒的广告词《喜欢上海的理由》开始讲述,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一些经典歌词。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首歌历久弥新,仍然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 ,大家都在;好日子 ,好时代,好心情 ,别离开!老朋友却最实在,都在上海,我们的最爱!”
她建议同学们以小记者的身份,说说属于你的上海故事,不论是熟悉的建筑、还是常走的马路,交织汇聚成属于你的城市故事,承载着你对这座城市的情怀。曲曲折折的故事,娓娓道来的讲述或温馨,或浪漫,或悲情,或励志,一起来领略不同时代中的城市风貌。
同学们可以关注上海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展现无遗的思想和情绪,是活着的古代历史和近代史。每一个座堪称经典的老建筑,就像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蕴藏着回味无穷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故事。这些老建筑是上海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同学们也可以介绍上海的老字号品牌、本地小吃;更可以讲述自己在上海的成长经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校有老字号商标实践课程,其中语文组有一个《“品味百年”探究沪上食品类老字号命名的文化心理》课题。上海开埠以来拥有许多百年老字号商铺,他们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产品记忆,而且服务上乘。有一定知名度、认同度和信誉度。上海老字号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也是许多人美好的记忆。让00后学生了解上海老字号,让上海老字号成为00后心中的网红。大家可以结合这个活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参与。
活动历时一个月,同学们积极参与,趁着秋色正好,利用休息天拿起相机、背上背包,全家人一起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六(2)班的罗毓涵同学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在小区里玩起了弄堂游戏,爸爸妈妈记忆中的儿时游戏——滚铁环、跳房子、打弹珠……一家两代人共同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光。罗爸爸说:“对于上海人,记忆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弄堂里玩的时光,那种美好无法替代,希望弄堂游戏这个专属于上海的名词要传承下去”。同班同学高一文则记录了承载高家三代人成长的美食——享有“中华老字号”美誉的“高桥松饼”。奶奶是高桥人,童年时奶奶经常带小姑娘去镇上买松饼。那层次分明的酥皮、甜咸软糯、咸馅不腻的馅子又勾起她记忆的味蕾,决定和爸爸再走一次高桥镇。尽管奶奶家已搬离,家乡在变,越变越好;可是高桥松饼味道却没变,淳朴的人情也没变,对家乡的情感更没变!
八(2)班的戴静芸同学的父母常常会在晚上带她去黄浦江吹风。灯光耀眼的浦东,饱含风味的浦西,一览无余。上世纪六十年代数以万计的学生知青从十六铺码头出发去插队,奔向祖国各地。回顾往事,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那些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终被人记起。如今,昔日十六铺的喧闹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时代现代化的设施。她说自己选择码头这个视角,亦是想表达上海发展,码头如同对照物,将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众眼前。从屈辱,到抗争,到站立,人们对于码头的感情从未改变。对照上海的发展壮大,十六铺码头,见证了一个城市在历史中的疮痍满目,也同时引导着我们,永远进步,跟随时代的潮流,哪怕是未能创造出一番事业,也要努力做好一朵浪花。
同学们将这一个个故事变成一段段文字,还向黄浦区融媒体积极投稿,戴静芸同学因表现优异荣获这项活动的中学组“二等奖”!同学们说:“喜欢上海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个,但最重要的是——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情怀。我爱上海!”
我在上海长大
北京的故宫和万里长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它们都00以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北京的万里长城规模浩大,工程坚难,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古拙秀巧,斜而不倾……这些建筑都闻名世界,连牙牙学语的娃娃都不可能对它们一无所知,但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它不仅美丽、绅士、有内涵和深度,同时它也散发着活力和朝气。
上海将古典和现代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它风姿绰约,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雄伟壮观,给人蓬勃向上、勇攀高峰、永不言弃的启示,人在景中,景中有人,人景交辉,使上海更具独特的魅力。
上海的外滩也很吸引人,早上,它像一个刚沉睡中醒来的娃娃,是那么的恬静、优雅,是那么的可爱,慢慢地,整个外滩就热闹起来了,它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和早上的外滩有着天渊之别,一到晚上,它又恢复了宁静,此时的外滩虽然没有了摩肩接踵的人群,但是,流动着的车灯、明亮的橱灯、五彩的霓虹灯……散发着迷幻而柔和的光芒,构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给外滩增添了几分魅力……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上海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过去的岁月里,从东方明珠到黄浦江大桥,从地铁、轻轨到磁浮列车,无不体现出上海人“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精神和攻坚作风。现在,经过10年大发展、大变化,上海已经进入了人均GDP从近5000美元到7500美元的关键时刻,这预示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
这就是上海,一个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国际化大都市。
我在上海长大
家乡在上海,那个坐落在浦东的高桥镇以精巧香酥的高桥松饼闻名。
高桥松饼起源于光绪年间,一百多年来,依旧保持着全手工的制作要求。因此,高桥松饼被纳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也享有“中华老字号”的美誉。
奶奶是高桥人,小时候,每当去她家,她总会领着我去买高桥松饼吃。一路上,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蔬菜地,芦苇摇曳的荷塘,十里稻香围绕着村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并不大的店铺里,松饼按照不同类型摆放着,散发出十分浓郁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奶奶总是会给我买上一盒,我轻轻拿起一个圆圆扁扁的松饼,饼面金黄金黄,油润光洁,上面还盖了一个红章。它的四周成奶白色,底部十分酥软。轻轻咬上一口,入口甜甜的,十分细腻,松软。吃到中间的馅时,甜馅软糯,咸馅不腻。酥皮的层次分明,皮薄馅足,使人不忍心大口急切地一口吞进肚里,只想慢慢地细细品尝,吃完还想再吃一个。
我细心地把剩余的高桥松饼包裹起来,带回家给爸爸吃。爸爸说,他小时候也曾被他的奶奶领着去买高桥松饼,他还说,高桥松饼是他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
奶奶说,高桥松饼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咬下去的那一口酥松,是许多人记忆中传统的年味。
最近,我又去了高桥镇,那是一番新的景象!大片的工业区,宽敞的马路,漂亮的楼房和轰隆隆的机器。浦东在变,高桥在变。因为改变,有些人为之惊叹,有些人为之惋惜,有些人……我再次来到那个熟悉的松饼店。家乡在变,变得更加精彩,但那儿的人没变,还是那么的淳朴;高桥松饼的味道也没变,还是那么的酥松;更没变的是我对家乡的深深的情感啊!
高桥松饼——这份小小的点心,却积载着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成长。即使远离家乡,也能在梦深时遇见这份美好——高桥松饼。
航
航,是什么?
是船只鸣笛,去往远方的过程,还是……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会在每天晚上带我去黄浦江吹风。灯光耀眼的浦东,饱含风味的浦西,一览无余。万国建筑群打开了灯光,在游客们的一次次期待中,钟楼一次次准确地报告时间。江上的风在春秋是柔和的,令人神驰的,在夏冬,可就阴晴不定了。
他们说,来上海一定要去看看外滩,感受一下江边的风。
风吹绿芒,鸥鸟鸣叫,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船滑动时发出的汩汩声响愈发清晰,江面上缀满了朵朵白花,喧嚣和热闹开始萦绕在耳畔。
夜幕时分,华灯初上,江和云影共徘徊。
可我的注意点却总不是那些引人注目的高楼大厦,而是江上行着的船。我爱看那些游轮从一个码头行到另一个码头,一年四季,永不停息。
码头,是船靠岸的地方,游客们从这里上上下下,好不热闹。当夜幕拉上了窗帘,灯火与码头复苏,是夜生活的开始。
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十六铺码头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码头。为方便管理,将码头分为十六个铺,因此得名“十六铺”,口口相传,便成了如今的十六铺。
在文献资料里显示:“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由此可见,在当时,上海十六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海上往来贸易商口。我们可以想象,在交通不便利的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为了自己的商品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不惜拥挤在码头等待上岸。这个地方,充斥着各种人的汗味、肉味、鱼腥味、蔬菜味,商户们在这个嘈杂的码头,一分一角地为家里挣钱。
显而易见,此时的中国的对外贸易正逐步恢复,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当船泊了岸,海鸥归了巢,繁忙与休憩并存。
一艘艘船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去往远方,航,即为无限可能。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数以万计的学生知青从十六铺码头出发去插队,拎着他们的包,与亲人含泪告别。这时候的码头不再有小贩的喧哗,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句“我爱你们,我会平安归来的。”
一艘艘驾驶着负情绪的游船向目的地,是乡愁,还是对未知生活的恐惧,这也许只有他们得知了。
船舱里没有舒适的床铺,只能窝在角落里,或者躺在地板上。军绿色的大衣,成为他们温暖的港湾。
航,亦为游子的成长。
到七八十年代,码头成为了一个交通工具“摆渡船”的停泊站,从浦东到浦西,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便是摆渡船。每天清晨,看见一大群人挤在等候亭,想要挤上最早的一班车。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时候最高兴的就是跟着父母去工厂上班,感觉自己也马上要成年上班,那种感觉,是现在的他们所珍惜与回忆的。
航,是小孩子对未来的憧憬。
回顾往事,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那些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终被人记起。如今,昔日的繁华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时代现代化的设施。
不变的,是上海这座城市一步步的顺迁发展。
我采用码头这个话题,亦是想表达在上海发展时,码头如同对照物,将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众眼前。从屈辱,到抗争,到站立,人们对于码头的感情从未改变。
“航”也不仅仅是这几层意思,就像我们的人生,绝对不止一种可能。对照上海的发展壮大,十六铺码头,见证了一个城市在历史中的疮痍满目,也同时引导着我们,永远进步,跟随时代的潮流,哪怕是未能创造出一番事业,也要努力做好一朵浪花。
黄浦江的风吹来了天边的云,十六铺码头的船只络绎不绝。
航,远航。
戴静芸 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