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有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文献 > 悦读有感 > 正文
2020年暑期“塑造上海品格 我讲上海故事”八(1)班学生参加征文活动的作品(三)
发布日期:2020-09-15    发布人:

<<上海六千年>>观后感

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 八(1)班 孟旭

指导教师  冯妹

上海,作为中国如今的经济中心,书中夸它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也过于此。作为一个经济大城,它的历史十分久远。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上海的发展却到了惊人的六千年。

从六千年前的一把稻谷,再到名不虚传的“东方水都”,接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最后一举成为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这些无不是上海一点点成长的旅程。那上海是为何比中国历史还多出整整一千年呢?别急,这些书中都有。

上海处于中国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海,,位处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和黄金海岸—东海的交界处,十分利于水路运输。在六千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成为上海最早的先民,令人诧异的是早在六千年前,他们就已经人工栽培稻谷,而这把稻谷也足以证明中国稻作栽培已有七千年之久,相比之下,上海六千年的历史也不足为奇了;可作者却能完整的将上海的重要事件都毫无缺失的记录下来,这一点是值得令人倾佩的。

   作为一名上海人,看完这本书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连最基本的历史都没掌握全,更别说那多出来的一千年了。随着现在生活的节奏变快,我们往往没能慢下来去欣赏上海那独有的历史氛围与标志,这和一名中国人会说中文但不会写汉字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满下心来,慢慢的去欣赏上海的美,了解上海历史,传承非遗文化显得至关重要。可是总有些人把利益放在首位,觉得这些老手艺不赚钱便放弃了,等到这种东西失去了才后悔莫及。我们应该吧这些东西牢牢的记在心里,到时候给外国友人展示,我可以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上海的历史,没有一分一毫的落下,我们全都记在心里,我为上海自豪!”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上海这独特的历史便是上海人民的黄金屋,正如书中所说一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0“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上海勇做排头兵。

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 八(1)班 王汇妍

指导教师 冯妹

“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街道上看到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公共垃圾桶。但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它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分别,仍旧是怎么顺手怎么扔。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该《条例》显示,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50至200元的罚款。这意味着,上海将迎来强制垃圾分类。

在上海的朋友们,现在每天扔垃圾的时候都会经受居委会阿姨的灵魂拷问:“侬是什么垃圾?”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网络热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美丽家园,实施“垃圾分类”刻不容缓。然而,“垃圾分类”看似简单,里面的学问可不少。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垃圾分类”, 绝非一件易事。

人民日报上写着:“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垃圾分类的刚性制度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

这次上海的《条例》公布后,很多市民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钻研起了各种垃圾分类的问题:用过的粽叶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家里的宠物粪便算什么垃圾,要不要冲进马桶里?这一现象说明: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上海市此次身先士卒,带头通过立法约束“垃圾分类”, 通过外部力量对集体习惯进行矫正,使“垃圾分类”从“选做题”变成“必答题”。

这项举措,虽然会给人们增加一些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场由政府引领的“城市自救”, 可以使“垃圾分类”以最快的速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好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在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中,免不了需要人们突破舒适区。但“小不忍则乱大谋”, 只有忍过这些“不方便”“不习惯”, 使“垃圾分类”逐渐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行动,城市才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全国人民一起攻坚克难,提高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潮起潮落苏州河》读后感

上海敬业初级中学  八(1)班      陈泓霏

指导教师  冯妹

          上学时经过苏州河,知道它叫苏州河,却不知道悠久的历史。读了《潮起潮落苏州河》,才真正了解了它,正如编者薛理勇所说: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上海人了解上海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这本书分七个部分介绍了苏州河的由来、历史和其周边的各个建筑物的前生今世。以前,我一直以为苏州河就叫苏州河,其实,这只是它的别名,它在地图上叫做吴淞江,之所以我们只记住苏州河,那是因为在早期,上海地图主要是由外国人测绘和出版的,于是,许多中文地图把Soochow Creek”标注为苏州河,久而久之,苏州河就成了上海人对吴淞江流入上海那段的别称。

       苏州河横贯上海市区,它的河面很宽,有明显的潮涨潮落。连接着苏州河的南北两岸 ,有数十座桥,在众多桥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桥不是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而是那不起眼的浙江路桥。她还有一个奇特的俗名——“垃圾桥老垃圾桥

          旧上海的租界东部靠近外滩的地方相对繁华,泥城浜是租界西界的边缘,相对冷僻。1863年,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就在泥城浜与苏州河交汇处圈进30亩地建了煤气厂,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废弃物就堆放在煤气厂旁边,工部局就在此建立了垃圾码头和堆栈。虽然,没过多少年,垃圾码头就搬迁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人仍习惯把这一带称为垃圾码头。浙江路木桥建于1885年前,因为与原本的垃圾码头相近,于是被叫做垃圾桥

         1899年,公共租界扩界成功,工部局临时增加了一条从北火车站至东新桥的路线,需要沿浙江路越过苏州河,必须在垃圾桥上增加建设一座钢桁架桥。1909年上海的《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其中有一期就专栏绘制垃圾桥,并配图文对垃圾桥的历史作了详细的记录,文中描述她:长桥卧波,颇极广大……至修造之合度,工程之巩固,与外大桥(外白渡桥)相伯仲。中国之有大铁桥,当以此两桥为最云。可见,这座桥与外白渡桥,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钢桥,在当时就是上海的名胜之一。 

        这座昔日的垃圾桥,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2008年,为迎接世博会,桥体又进行了全面整修,浙江路桥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修缮后的浙江路桥重现了1908年的桥头门形设计,原来两端平的横梁改成了最初带弧度的横梁,两侧人行道的栏杆也改为了鱼鳞状,桥身主体两侧的杆件经过更换调整之后,中间大、两头小的鱼腹式形状更加明显了,更能彰显其独有的历史风韵。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妈妈一起沿着苏州河,从外白渡桥走到了浙江路桥,河岸两边树木成行,风格迥异的房屋虽然都已变成现代化建筑,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痕迹。

        站在桥上,我感慨万千,苏州河上的桥连接着上海的两岸,也连接着历史,更连接着未来。桥的变迁,告诉我们历史在变化中前进,我辈当努力!

        我仰望着蓝天,在心里 默默立下心愿——奔跑吧,少年!

                                                                                    

  

 

《璀璨明珠陆家嘴》读后感

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 八(1)班 徐新野

指导教师 冯妹

一一陆家嘴作为上海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之一,位于上海市浦东区,在上海的地标河流黄浦江附近,在那里不仅有高大的建筑,而且有很多的历史。

一一在今年我就读了一本叫做《璀璨明珠陆家嘴》的书,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浦东陆家嘴的历史文化人物,还有我们现在的发展情况。我认为这本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一一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许多关于上海和陆家嘴的历史文化。我知道了陆家嘴的名字来源于翰林院的大学士陆深。辞官后回到家乡现在陆家嘴的地方,因为当时百姓十分敬爱他,他死后,这块地也就根据路森和他家族的名字称为了陆家嘴。了解到了当时上海浦东区主要是靠航运业和修船业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起来后很快就超过了杭州。就是浙江人,知道了中国自己独立建造第一家造船厂招商局机器造船厂的历史。了解了上海的五大工业区,凯,当时这里的工人运动也非常的发达,积极参加了很多的罢工事业。一一一令我印象最深的书中事件是:1990年6月份,陆家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金融开发区,启动了陆家嘴当时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是百业之首,也为未来上海的繁荣做下铺垫。虽然地区不大,但也有着无限的潜力。有着很大的示范性作用,为中国未来的金融建设有着很大的贡献。

一一上海作为我的家乡,我对其也有着不同的情感,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一座国际化都市的过程,我也了解到了陆家嘴的各种历史和文化。上海虽然不大,但在种种的发展之后,也可以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一

 

 

 

鲁迅精神指引我们前行

                  ——《朝花夕拾》读后感

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 八(1)班  徐思远

指导教师 冯妹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写的是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所难忘的人和事的回忆。鲁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学,活灵活现的人物,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怦击着如监狱般囚禁着人们的封建旧社会。在这本书里,先生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读起来让我感到无比亲切,时不时还会引起心中的共鸣。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无忧无虎的儿时生活让我甚是羡慕,可待我读到三味书屋中私熟先生严厉的要求时却又让我感到忽如一阵寒风袭过。百草园充满童趣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形成了鲜明对比,字里行间里让我体会到了先生的无奈和不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鲁迅先生回忆中的童年幸福生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如此平常,可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种“奢望”,相比旧中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现在的我们是如此幸福、快乐!曾今的中国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如今的祖国经济腾飞,日新月异。在感叹祖国沧桑巨变的同时,我们更是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鲁迅先生的童年趣味横生,而他的这一生却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以笔作枪,创作了大量文字作品,深深刻画出了旧中国的种种弊端。课本上每每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评,不厌其烦;我的笔记也是密密麻麻,格外用心。在革命的艰苦岁月中,先生如一盏明灯,以自己的思想,用一枝笔来医治国人麻木的精神;以自己的灵魂,默默支持着我们伟大的革命事业。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鲁迅这个名子所蕴含的精神,也将同其它革命先烈们一样永垂不朽,指引我们新时代莘莘学子不断前行。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时代的接力棒将由我们传承。让我们把满腔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