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教学教科研期刊索引(教育类) |
|
|
|
文献名称 |
作者 |
文献出处 |
化茧成蝶——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
阮 君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如何“玩”得好 |
罗雅梅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
失眠背后的深层缺失——运用ACT技术缓解考试焦虑 |
傅佳纯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
中小学生社交焦虑成因及教育建议 |
韩雨洋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
家庭教育中,如何与孩子“讲道理”? |
黄健燕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 |
施 健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
青春期早恋的心理学分析及解决策略 |
吴 婷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
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 |
郑富芝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治教的必由之路 |
曾文锋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教育惩戒,要兼顾力度和温度 |
谭志鸿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新时代立德树人五问五答 |
聂育松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区域推动思政课教学要选对路子 |
陈式华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行动应答 |
李永亮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创美教育”: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美学境界 |
韩延辉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构建全面渗透的学生发展指导新模式 |
李之宁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
雷丽珍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高质量课堂如何回应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钟罗金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思维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的实现 |
陈祥春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思政课教学如何让学生信且行 |
黄怡婧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如何基于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朱建山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地理TRUE教学:培养真实问题解决者 |
庄惠芬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自主: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
刘闻、 谢晓霜、 黄丽、 邹志龙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跳出“泯然众校”的发展陷阱 |
熊盛才、 彭琪安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学校文化建设再出发 |
林加良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现代学校需要文化共建、共治、共享 |
阮美好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
彭娅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学校要让教师成为“最优秀的人” |
苏科庚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生涯教育质量 |
杨剑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让高尚成为自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取得实效 |
陈嬿如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现代学校治理重在“激发办学活力” |
朱祥烈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对“成绩中等学生”的心理研究与教育干预 |
田波、张慧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变革 |
李斌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角色重塑 |
程姗姗、 孔凡哲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 |
李瑞章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文化——柔软的力量 |
付成波、 袁志文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好学校的模样——评《名校的那些“秘密”》 |
褚宏启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个性化学习共同体实践 |
李圯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
中学生手机戒断与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干预策略 |
杨银芳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期 |
从累积生态风险的视角关注青少年攻击行为 |
李佳圆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期 |
生涯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路径的研究系统式家庭治疗在父女沟通不畅咨询个案中的应用 |
林 瑛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期 |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翻转课堂的实践和探索——以心理活动课“放飞自己的心灵”为例 |
蔡辉雄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期 |
面对学生的抑郁情绪,班主任怎么办? |
肖建国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期 |
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 |
陈达年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期 |
学习自主教养,守护孩子心灵 |
李艳红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期 |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
任志锋 |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
以自制教具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
马和民 |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
有效的教师培训应该是什么样的 |
王殿军 |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
如何增强科学课程课外探究有效性 |
黄 蔚 |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 |
ト玉华 |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
文化——柔软的力量 |
安恰静 |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个性化学习共同体实践 |
王金忠 |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
开启家校共育的“四扇门” |
杨永厚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也谈学校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
常明敏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三度”“三力”,构建家校协同共育评价机制 |
张周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2019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 |
余慧娟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2019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
李帆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2019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
施久铭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让每一个中国人共享现代化学习生活 |
黎加厚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九大行动 |
王殿军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在哪里 |
任志锋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教育要为年轻生命注入有根的灵魂——当代青少年人生问题频发的根源与教育对策 |
马和民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新媒体创新应用赋能学校转型 |
黄蔚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基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 |
安怡静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班主任工作中的故事与背后的心理“效应” |
王金忠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美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课程标准的视角 |
谢翌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
程红兵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论影响外语教材建设的重要因素 |
刘道义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群文阅读中的思维策略 |
倪文锦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指向人文底蕴素养的跨学科课程研究——以融合美术、语文、德育为例 |
饶丹,沈晓敏 |
《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
种子教育——育幸福完整的人 |
曹永鸣 |
《人民教育》2020年第5期 |
语文教学挑战性问题的设计与思考 |
刘卫军 |
《人民教育》2020年第5期 |
日本:学生体质提升从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开始 |
李冬梅 |
《人民教育》2020年第5期 |
面向智能时代发展需求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
雷朝滋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学校灾难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建构 |
唐江澎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在线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未来 |
尚俊杰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停课不停学”是学教改革的一次契机 |
杨健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从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的“变”与“不变” |
周彬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建构与思考 |
杨文娟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教育写作:教师专业表达和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颜莹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阅读,是师生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
武继敏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教师的五种幸福能力 |
王晓春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如何破解校园足球“三大难题” |
姚莲彩 |
《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 |
一场大规模教育信息化社会实验的启示——教育系统在线抗疫的总结与展望 |
王晓宁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面对危机的教育反思 |
朱永新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上好理想信念这一堂“大课” |
冯建军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自我确证与公民担当:疫情中的德育反思 |
班建武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让生命回到教育的主场 |
刘慧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教育:在人类世界进程中——写给危机挑战中谋求生存与延续的人类 |
夏风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
陈云龙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文化内生:现代学校治理的有效着力点 |
刘明成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以设计思维开发和实施STEM课程 |
叶兆宁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你好!《红楼梦》——师生共读名著的诗意与深情 |
陆志平 |
《人民教育》2020年第7期 |
理性辨识,阻断“心疫”——“疫情”信息应对心理辅导活动课 |
王菊玲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8期 |
面朝武汉 向阳而生——生命教育·抗击疫情心理班会 |
韩文姬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8期 |
“逆行者”账单——初中“抗疫与成长”心理主题班会设计 |
曹 蓓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8期 |
接纳正常的应激反应 |
吴 婷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8期 |
是谣言还是关心?——如何隔离内心的“疫情” |
施霄霞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8期 |
构建立体人生,追寻生命意义 |
邵巧倍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8期 |
把疫情期间应急举措变为教育改革的契机 |
冀晓萍 程路 |
《人民教育》2020年11期 |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整体推进 |
李帆 钱丽欣 |
《人民教育》2020年11期 |
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重在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 |
施久铭 任国平 |
《人民教育》2020年11期 |
PISA2021评估新领域:创造性思维 |
唐科前 张娜 |
《人民教育》2020年11期 |
基础教育也要“强基” |
柳夕浪 |
《人民教育》2020年12期 |
“强基计划”:夯实中国发展的人才根基 |
王殿军 |
《人民教育》2020年12期 |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
邵世开 |
《上海教育》2020年6B |
普通高中发展与特色高中创建的思考 |
陈如平,牛楠森 |
《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9期 |
追求情美共生的德法课堂 |
郁美娟 |
《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9期 |
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学设计现代化的变革策略 |
杨颖东 |
《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7期 |
面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经历:理论内涵、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径 |
王牧华,刘玲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7期 |
论教学美德及实现策略 |
张定强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7期 |
理解教学空间 |
杨晓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7期 |
高考新政下高中生科学素养调查及培养策略 |
潘苏东等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7期 |
重新审视“教学艺术”问题 |
刘庆昌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8期 |
德性课堂教学的内涵、表征及构建 |
陈君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8期 |
论校本课程开发政策的未来走向 |
胡定荣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9期 |
运用精准教学矩阵图让教学更精准 |
董琼 肖珊珊 |
《人民教育》2020年11期 |
“学程”设计:离不开技术、动态和情意的观照 |
曹海永 |
《人民教育》2020年11期 |
用课程润泽每一个生命拔节成长 |
李素香 |
《人民教育》2020年11期 |
用“全链接”课程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
汤善香[等] |
《人民教育》2020年12期 |
打造“深度学习”的“行走课堂”: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实践与反思 |
孙玉美 |
《人民教育》2020年12期 |
情绪推理视角下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
施贵菊[等] |
《教育参考》2020年第3期 |
当代中国教学论著述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
徐文彬[等] |
《教育参考》2020年第3期 |
我国科学教学与国际接轨了吗?基于科学教学研究者视角的文本分析 |
首新 陈明艳 |
《教育参考》2020年第3期 |
“双奶酪模式”下的STEM活动设计实践研究 |
叶潇 郑思晨 |
《教育参考》2020年第3期 |
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的启示 |
虞晓贞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依托技术平台 聚集群体智慧 实践混合教学 |
汪玥辉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创设并存优化、互为补充的混合式教学新格局 |
潘峰 王中宇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常态应用 深度融合 自主成功 |
陈婷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用预见超越未见:后疫情时代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学校作为 |
严熙 肖淑芳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以教研组建设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
张锦花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式学习新常态 |
肖英 金鸽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四线并网”居家学习支持系统辅助下的校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
王飞 白龙飞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线上教学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将成未来教学新常态 |
吕波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混合式学习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探索 |
金琼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四个关键 |
程宏 |
《上海教育》2020年8AB |
德性引领:学科育人的行动路径 |
厝晓东 |
《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8期 |
生存心态视域下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提升研究 |
刘文娜 |
《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8期 |
生态学视角下虚拟班级学习环境的系统构建与机制保障 |
卢立涛 段茜 |
《班主任》2020年第6期 |
初中体育班主任班级管理之六部曲 |
王易成 |
《班主任》2020年第6期 |
“空中电台”助构幸福班级 |
刘强 |
《班主任》2020年第6期 |
四“化”并举,让量化管理“亮”起来 |
井会新 |
《班主任》2020年第6期 |
摒弃陈旧的管理模式,回归教育本质 |
王宁 |
《班主任》2020年第6期 |
关于奖励有效性的反思与探索 |
应国栋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6期 |
教学生学会“和解” |
范纯静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6期 |
教育目标的分解 |
陈宇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6期 |
别开生面的“擂主争霸赛”:疫情期间开展线上班级活动的尝试与思考 |
俞芬 |
《班主任》2020年第7期 |
“疫”中成长,我们也可以是“他们”:疫情下的主题班会案例与思考 |
俞莺婕 |
《班主任》2020年第7期 |
|
家校合作之道: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建设 |
谢楚楚 |
《班主任》2020年第7期 |
生命在场:提高主题班会实效性的教师因素 |
齐学红 |
《班主任》2020年第7期 |
应对孩子“玩手机”,我们可以这样做 |
潘瑾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17期 |
中小学“班会”形态的实践探讨与理论省思 |
张鲁川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17期 |
我国当代优秀班主任的治班心理:基于某刊“治班锦囊”栏目内容的分析 |
王妙娜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20期 |
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的设计 |
曹专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20期 |
我的班级首映式:仪式感点亮新班第一月 |
何建东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7-8期 |
联结拉近心理距离,游戏融化班级冰山:新班破冰三部曲 |
林小丽 吴文凤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7-8期 |
当好年轻“后爸”:新教师中途接班的点滴体会 |
张亮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7-8期 |
班级由乱到治有诀窍 |
郭平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7-8期 |
很高兴认识你:中途接班的四个沟通和五点关注 |
樊晓薇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7-8期 |
两个“一起”,与科任老师形成合力 |
骆军英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7-8期 |
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
陈宇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7-8期 |
德国普通教学论的嬗变、危机与展望——基于经典教学论流派的述评 |
任平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8期 |
德国中小学如何实施劳动教育 |
任平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1 |
创新假期活动,开展家校社共育 |
林小燕 |
《班主任》2020年第6期 |
“四度”沟通,打破亲子壁垒 |
张玉群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17期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吗? |
毛艳莉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17期 |
父母婚姻质量对初中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父母共同养育的调节作用 |
张安慰[等]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20期 |
制约家校合作效果的家庭因素分析 |
张玲玲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20期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家校合作工作探索 |
吕子燕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22期 |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及策略 |
代诗雨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第22期 |
知识图谱镜像中的21世纪语文课程研究 |
张铭凯,靳玉乐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8期 |
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 |
吴欣歆 |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8期 |